台灣經典庶民小吃:麵線
台灣經典庶民小吃:麵線
麵線在漳州、泉州、福州或廈門一帶,配料豐富多樣,甚至有豬肝和菜脯,早期的閩南移民稱為本地麵線。北部多為肉羹、大腸和蚵仔,近年來,多而反了各式浮誇配料,如大尾的透抽、蟹肉、龍蝦等…
相傳麵線在清朝時傳入台灣
北部多為紅麵線,即是蚵仔麵線。白麵線大多在雲林北港一帶,雲林北港的麵線糊是將白麵線剪成小段煮得透爛,打入一顆生蛋黃,淋上滷肉醬汁和滷蛋白,這是北港人的早餐日常風景,來到北港一定要試試這獨特的吃法。
至於彰化的麵線糊多以肉羹為主,著名的彰化車路口麵線,只賣三種品項:肉羹湯、麵線和綜合口味,選用的是鹿港的黃麵線,配上大骨熬製的湯頭,口感比較清淡。
北部的蚵仔麵線,湯頭多以柴魚引味、還有蒜酥、香菇、蝦米等…口味濃厚,調味較多,我們所吃的紅麵線即是白麵線經由高溫蒸或炸,因為高溫產生「梅納反應」使其變成焦褐色,如此一來Q度會減少,耐煮性提高,麵線也不易糊化。
蚵仔麵線的起源
蚵仔麵線真正的來由眾說紛紜,有一說是,早期農業社會時給農耕者的點心,因為靠海盛產蚵仔,加入蚵仔讓麵線增添風味。
另一個是在台灣文獻中亦有提到,日治時期1940年(昭和15年)立石鐵臣的作品〈路邊攤〉,有這麼一段描述,大稻埕永樂市場內的攤位,販賣豬腳、鴨肉、排骨酥、蚵仔粳(羹)等小吃。
麵線的材料有哪些?
麵線的主要材料為高筋麵粉,麵粉加入水和鹽揉成麵團,以搓、捏、抽、拉等方式,將麵筋拉開,使麵筋韌度較強。手工麵線的頭尾會比較粗,中間偏細,因為加鹽製作,在烹煮前,最好過水一次,才不致於太鹹。而手工麵線因為吸水性強較不會煮到糊爛,缺點是容易脆掉。
如何保存麵線?
只要未拆封可放置冰箱冷藏,時間最長半年,若已經打開還是儘早食用完畢吧!
不管你喜歡的是紅麵線還是白麵線,麵線代表了台灣早期庶民的小吃,即使到現在,在美食地圖上仍是不可或缺的經典之味。
美味麵線料理在這裡
氣炸麵線蝦 《點此看完整步驟》
討論共 0 則
- 登入會員,討論人氣食譜秘訣 會員登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