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粽子怎麼吃,吃粽不增重?
端午粽子怎麼吃,吃粽不增重
因應疫情,今年的端午節勢必得在家中度過了,沒了龍舟賽,但…該吃的可不能少;粽子是應景的主角,為了不讓大家「每逢佳節胖3斤」,除了介紹台灣各地口味的粽子種類外,還要告訴你如何健康飲食,避免因糯米黏度高造成消化不良,不可不慎阿…
悲壯的行銷大使:屈原
關於吃粽子的由來,文獻記載最早見於西晉時期的東吳地區(今江蘇一帶),用菇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,稱「角黍」。粽子傳統是仲夏與端午的必備食品,西晉周處《風土記》寫道:「仲夏端午,烹鶩角黍。」
於是,數百年後慢慢衍生出不同的民俗故事來,屈原則是大眾最普遍流傳及耳熟能詳的一個代表性人物,將信仰、節慶、粽子做一結合,有角色、有產品、有故事,原來古人早已懂如此完美的行銷策略呀!
各有各的味兒,南北不比拚
在台灣有那些常見的粽子種類呢?以下就來做簡單的介紹:
北部粽:作法以「先炒後蒸」的方式將米浸泡後,用油將米粒炒至全熟,再包入三層肉、香菇、鹹蛋黃、蝦米、栗子…等餡料後蒸食。「粽葉」則多以桂竹葉包裹,葉片色澤棕黃,略帶斑點。大多數人會將北部粽跟油飯混為一談,在此替北部粽平個反,其實兩者除了以糯米為基底外,其做法與口感可說是大不相同,油飯是蒸熟再把炒好的材料一起拌炒均勻,相較之下北部粽是很費工滴。
南部粽:作法是將純白糯米浸泡後,包入餡料以水煮的方式食用,台語稱之為「煠(sa`h)」,「粽葉」以具清香的麻竹葉為主,有些會使用月桃葉。南部粽還有另一種以花生、五花肉、香菇的簡單包法,吃南部粽最大的特色就是淋醬和灑上花生粉了。
鹼粽:又稱甜粽,用糯米和鹼劑做成,黃色粽體、口感富有彈性;食用時會淋上糖漿或直接沾砂糖或黑糖,有的也會包紅豆沙內餡口味。
原住民粽:內層包肉餡、外緣先包假酸漿葉,再包上月桃葉,煮熟後剝除月桃葉,假酸漿葉可與內餡一同食用。
客家粽:有先將蒸過的糯米飯包入蝦米、菜脯、香菇絲、紅蔥頭、豬肉等材料,再以麻竹葉包裹後蒸食的米粽,還有先將糯米浸泡後再磨成米漿,瀝乾水分搓揉成粄糰,加入菜脯香料再用麻竹葉包上蒸熟的粄粽;另有以野薑花葉包入香菇、豬肉、糯米的野薑花粽。
這樣吃,很「粽」要
粽子屬糯米製品,不易消化且熱量高達500~600大卡,要怎麼吃得安心少負擔呢?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了健康端「五」飲食原則,讓民眾能夠吃粽不增重,健康飲食不放「粽」。
l 纖維多攝取:
「健康養生雜糧粽」添加紅藜麥、黑米、薏仁、糙米等全榖雜糧類,其含豐富膳食纖維、植化素及營養素等,建議適量取代糯米,不僅解決糯米不易消化、脹氣等問題,亦可增加香氣。
l 少肉多蔬菜:
可選擇里肌肉、雞胸肉、毛豆、黑豆及黃豆製品如豆干、干絲等食材替代高脂肉類,亦可加入木耳、筍子、杏鮑菇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。
l 少鹽少沾醬:
粽子本身已有加調味料拌炒過,口味上已屬偏重,若再搭配沾醬會增加身體負擔,建議酌量使用。
l 多蔬多健康:
食用粽子時營養注意勿過量,搭配時令蔬菜一起食用,以幫助消化吸收。
l 運動不可少:
吃粽子若想搭配飲料,建議選擇不加糖飲料,如綠茶、紅茶、花茶等,另外注意要適量運動,以減去多餘攝取的熱量。
討論共 0 則
- 登入會員,討論人氣食譜秘訣 會員登入
最新食譜更多

中式牛肉千層捲餅
鍋寶好食光
牛肉捲餅是許多老饕心中的中式經典美食,這道「中式牛肉千層捲餅」帶你手把手還原餐廳級口感!
如何打造麵皮的千層口感?將麵團擀成薄長片,再刷上一層油,接著麵團兩端往內捲成圓形,就是製造千層口感的關鍵!外酥內Q的千層餅皮,再夾入軟嫩多汁的滷牛腱、小黃瓜、大蔥,最後塗上甜麵醬畫龍點睛,香氣與口感通通到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