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們可能也不知道的醬油知識!

媽媽們可能也不知道的醬油知識!
台語俗諺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黑矸仔裝醬油,沒底看」,簡單來說就是平時看起來很普通,但實則有深藏不露的好功夫。選醬油也是如此,每一瓶黑嚕嚕地裝在瓶內,也不能打開試聞味道,搖晃一下感受濃稠度,加上名稱這麼多,到底如何找到一瓶好醬油為菜餚增色添味?以下的醬油介紹,可以幫助你找到解答,下回選購時再也不用麻煩孤狗大神了,說不定還能幫旁人說明一番呢。
純釀醬油
主要以黑豆、黃豆、小麥等為主,經浸泡、炊煮、接種菌種再入缸發酵,在太陽底下靜置發酵至少120至180天以上,量少、費時費力,成本自然較高,有天然的醇厚醬香。
成分上若有黃豆、黑豆:意為使用完整的豆子製成。
成分上若有脫脂豆片、高蛋白質豆片:意為加工過後剩下的豆渣。
化學醬油
利用鹽酸將蛋白質快速分解成胺基酸,進行鹼中和,沒有發酵,直接加調味料製成所謂的「化學醬油」。製程僅需約5至7天,較無醬油的香氣。
混合醬油
以純釀造、水解或是速成醬油混合調配,不需要製程時間,雖然部分使用了純釀醬油,但是還是和真正的純釀醬油相差甚遠。
薄鹽醬油
近來養生風氣盛行,健康飲食當道,因而有了強調鹹度較低為主的薄鹽醬油;因為減少鹽的含量,所以保存期較短需早日用完。薄鹽醬油適合淋在一些涼拌菜,如豆腐、小黃瓜等,也適合燙青菜等口味較清爽的料理。
醬油膏
醬油膏主要原料為黃豆,再加入澱粉和砂糖製成,味道偏甜,呈濃稠膏狀,適合蘸醬、勾芡、淋在燙青菜上,或混合其他醬油一起料理。也適用於芡類料理,因為本身質地的關係可以不用另外添加太白粉,減少攝入一些不必要的熱量。
日式醬油
又稱和風醬油,以香菇、柴魚、昆布為主要風味,鹹度低偏甜,較常用於日式料理,如涼麵、烏龍麵、親子丼、天婦羅沾醬等,或做為壽喜燒的鍋底,基本上日式食譜中指的醬油大多為此類。
蔭油
製作醬油的主要原料為黑豆與黃豆,由黃豆製作的稱為「醬油」;以黑豆與麴菌全程以天然方式釀造,並經過約6個月的日曬,即是「蔭油」,而「蔭」就是日曝的意思,只有黑豆醬油才會被稱為蔭油。台灣中南部為主要生產大宗,滋味甘甜濃醇,適合各種料理,沾醬、燉滷、炒都適合。
壺底油
古法釀造,需經過一年以上的時間發酵,在釀造醬油底層中抽出最濃郁、沉澱的部分,因而香氣濃厚、味甘鮮甜,味道也比醬油來得好,價格自然提高,適合拌麵、滷肉,為食物上色等。
蠔油
主要以牡蠣提煉熬製,質地濃稠近似醬油膏,用途廣,海味重,可燜煮、炒、當醬底等等;為食物提鮮,更適合海鮮料理,能相映出最佳的鮮甜之味。由於蠔油是葷食,市面上也有為素食者推出以香菇製成的素蠔油可供選擇。
生抽
喜歡港澳料理者一定常聽到生抽、老抽,這兩種指的都是醬油。「抽」意為提取,意思就是在發酵醬油提取原汁,所以生抽就是取新鮮發酵的醬油。生抽味甘濃郁,偏鹹且顏色稍淡,又稱為「淡醬油」,大多用在炒、涼拌和蘸醬,較不會用來滷燉。
老抽
老抽是生抽發酵完,持續放置約2~3個月的時間,再加入焦糖色素製成,鹹味和顏色較生抽來得重,適合滷肉、豬腳等讓食物呈現光澤與上色。用量不需要多,即能讓料理呈現風味。
白醬油
白醬油原自於日本,原料為小麥,不添加任何的焦糖色,因而顏色淡呈琥珀色且鹽度低,適合茶碗蒸、玉子燒、清湯、日式炊飯等料理。不過台灣的白醬油 大多是指成分無調整的豆類原汁醬油,也有部分業者會以自家生產、色澤較淡的豆類醬油稱為白醬油。
《相關文章推薦》
百搭、健康、零添加!自製日式淡醬油 –好食光小學堂
討論共 0 則
- 登入會員,討論人氣食譜秘訣 會員登入







![食譜-[吸管環保杯選購指南]:三大挑選重點解析,選錯比買貴還更浪費](https://www.cookpot.com.tw/cache/cutw_400h_300/06cb592655e9d6e211685bfaf0be4f2b1717494711.jpg)


